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本县各五年规划纲要
朝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3-03-02 来源:朝阳县

 

朝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锐意进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稳中有进。 “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19.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358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52.9亿元。

“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3%。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积极承接国家、省、市下放行政审批项目,不断取消和调整县本级行政审批项目。农村综合改革、商事登记制度、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公共资源管理等各项改革措施稳步实施。供销系统改革率先启动,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辽宁省唯一的“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到“十二五”末期,出口实现9500万美元,年增长34%。“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56亿美元。

结构调整呈现积极态势。“十二五”末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0.3:33.6:36.1,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2013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称号,2014年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荣膺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称号。

 城乡面貌大幅改善。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县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县城搬迁,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城市功能逐步健全。小城镇开发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

生态文明水平稳步提高。青山、碧水、蓝天三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造林绿化26.8万亩,草原沙化治理10万亩,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43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深入实施大、小凌河综合治理,新修护岸防洪工程58公里,退田还河、生态封育1万亩。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圆满完成,新建县城和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设施)5处,人工湿地1处;削减二氧化硫1958吨、氮氧化物921吨、COD 2761吨、氨氮352吨。生态县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县人大批准实施,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13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镇1个,生态村25个。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各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县实验中学建成使用。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大地放歌”活动获辽宁省第十五届“群星奖”,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征缴完成2.35亿元,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95%。民主法制和社会治理建设不断加强,获省级“平安示范县”称号。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一是国际上和平合作发展仍是主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互联+、中国制造2025、新型城镇化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三是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朝阳市的“五个一”工程等战略叠加正在形成发展的乘数效应。四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县综合实力达到新高度,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存在“一业独大、低端主导”问题,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三是发展资金短缺,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企业融资渠道匮乏。四是外向型经济规模小,招商力度不够,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五是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我们必须顺应国家和地区发展趋势和潮流,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寻找发展机遇,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力争通过五年的奋斗,推动朝阳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迈更高台阶。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多重战略机遇,坚持四个驱动共同发力,正确认识主动适应科学引领新常态,以县城建设和五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我们必须按照“四个着力”的总要求,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开放驱动为引擎打造一城一市镇、二区三基地,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建设宜居宜商的朝阳城市后花园;以产城融合为抓手推动二十家子新市镇建设,打造县域副中心;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柳城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打造辽西――蒙东新兴现代物流区;以矿产资源和有色金属冶炼优势为依托,建成中国北方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以七道岭农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发展全产业链现代农业,打造名优特色农产品基地;依托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休闲度假资源,打造“中国地”为品牌、以青风岭旅游景区为核心的辽西北旅游度假圣地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朝阳县。基本要求是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政策引导,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坚持统筹协调,突出战略重点。立足资源与产业优势,在确保重点领域发展的同时,统筹协调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释放制度红利。以深化改革开放统领全局,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坚持生态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精准扶贫,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全县预计建设重点项目505个,总投资1228亿元。

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三次产业占比达到29.3:33.3:37.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工业竞争力日益增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就业吸纳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更加深化。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型、责任型和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资引智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自营出口创汇额年均增长10.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7.7%。到“十三五”期末,分别达到1500万美元和2100万美元。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知识产权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城乡发展更加均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新城和小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群众生活方便程度显著提高,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0%。

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林木绿化率达到50%。能耗水平持续下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幅不低于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达到并完成国家和省市所确定的比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5%,与绿色生态体系相协调的绿色生活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100%。社会组织功能更加完善,注册志愿者占居民人口比例达到10%。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到2020年达到1.49万元。劳动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彻底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第二章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调整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产业存在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取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科学引导民间投资健全企业投资自由决策的管理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权力清单制度。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产业金融服务体系,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推动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设立村镇银行。积极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点支持险、担保和资租企业发展。扩大融资规模,逐步引入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稳妥发展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加快完善金融便民服务,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法人财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健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机制,培育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激发大众创业的热情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增强市场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市场培育,推动产业经济结构升级

第二节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各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户籍改革,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耕地补偿和责任追究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相关政策。健全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保体系制度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开展信息惠民工程。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全面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现监管执法全覆盖。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强化监管责任追究,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三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经济外向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贸易联系,拓展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衔接,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新体系。

实施出口倍增计划。调整外贸结构,推动传统出口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培育新的外贸优势产业,支持名优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提升利用外资能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引导外资参与新兴产业发展。吸引外资带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外资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城等公用设施建设。

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境外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鼓励企业采取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方式实施跨国经营。支持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境外建厂和印度尼西亚中国产业园区建设。

第四节  加强区域合作

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发挥近海区位、土地资源、交通设施优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6+1”城市协同发展战略。主动承接京津冀地区及环渤海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重点引进有色冶金、汽车零部件、农机制造、新能源企业,共同促进产业升级;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农业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和农产品产销对接,建设休闲农业合作联盟,引进农业品牌项目,打造京津冀名优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辐射辽、冀、内蒙古的大型农贸高端品牌市场。围绕辽蒙欧大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带动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内蒙古腹地与沿海地区联系和互动。

第三章  着力推进创新创业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提升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整合现有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促进两化融合,重点推动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战略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影响力的新兴产业。

促进现代农业创新。积极搭建种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种苗培育、粮食丰产、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农产品深加工、重大动植物病害防控及健康养殖等方面组织联合攻关

第二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众创空间建设。采取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一批市场化众创空间,引导项目、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众创空间聚集。

扶持返乡创业。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进行跟踪服务和创业指导,在创业项目选择、落地、产品推广等方面实施对接服务。发挥返乡创业成功典型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返乡人员走上创业之路。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大中专学生培训、创业孵化平台。与大中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大中专学生实训基地,培育创客和潜在创业者。

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创业者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城服务业集聚区、七道岭农业园区内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三节  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向技术研发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创新创业项目设立政府基金,对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给予扶持。给予小微创业主体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

强化金融服务支持。促进金融机构与创新创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接。鼓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业主体提供金融信贷服务。

打造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建立健全资金补贴、融资协调等创新创业服务机制

第四章  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第一节  打造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

确立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攻方向。重点引进有色金属、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产业,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链配套和升级,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强科技、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承接支持京津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再生资源利用、蔬菜和花卉繁育、特别养等技术需求,展开产学研项目合作。

强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精细化招商和主题招商。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完善配套政策,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

引导转移产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把经济技术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增强开发区综合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公共信息、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保障投资者权益。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促进产业承接和项目对接

第二节  重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冶金、装备等传统产业中的集成应用,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管控水平,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

实施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推广嵌入式芯片、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加快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装置及环保设备节能减排和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向绿色制造转变。

实施物联网应用推广工程。加快物联网技术在企业智能管理与控制、危化品管理和环境监测、食品企业产品可追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实施工业软件振兴工程,支持以传统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推进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开放应用。

实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支持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提供“外包式”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实施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工程。鼓励重点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系统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高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推动产业联盟建设。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内横向合作和产业链垂直联合,围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展开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第三节  加快优产业发展

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围绕农机制造、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做精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产业集聚为导向,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与加工园区建设。在畜牧业、杂粮、果品等方面积极开展精深加工,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的一体化发展,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档次、创建品牌,努力打造由生产基地到消费者的完整产业链,打造辽西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提升精细化工产业竞争力。重点生产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产品等,积极开发我县丰富的油母页岩资源。改医药中间体生工艺流程,提高加工深度。积极打朝阳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积极引进矿开发企业,加强对锰、铁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具有节能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水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产

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部件产业,在土地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服务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措施等方面予重点支持。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新能源、非金属资

打造新能源项目示范园。重点快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2020年,光伏发电项目新增装机容量150MWp。稳步推进风能开发利,重容量单机发电项目,到2020年力发电项目增装机容量231 MWp。加生物质能开发,重点发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生物质能资源

积极发展非金属资源。重点发展硅石、膨润土等材料的精深加工。加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业化,再生资源回收、拆解、预处理集散地和交易市场。

第五章  大力发展全产业链现代农业

第一节  加快农业创新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促进农业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订单、合作、托管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发展“项目+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生产单位+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

第二节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耕地修复、农田节水等综合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发展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快保护地蔬菜繁育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市场”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杂粮、绿色粮油、无公害瓜果种植。建小凌河农产品安全示范区。

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生猪、肉羊、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

三节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加快七道岭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重发展杂粮、中药材、畜禽等产品深加工。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培育知名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能力,延产业链条,深度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养化食品等新型产品,促进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精细化、绿色化。点支持大枣、蜂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第四 快发展农业延伸产业

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优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传统市场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相融合。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益城乡等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强化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创建生态农业旅游品牌。创新旅游模式,发展酒文化体验、农家休闲游、骑马、滑雪等新兴体验式旅游项目。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重点建设柳城服务业集聚区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带五板块”空间布局,以大凌河为现代服务业生长带,按照产业功能沿大凌河布局现代物流、中心商贸商务、高新技术、医疗健康养老、旅游休闲五大产业板块。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引进大型购物中心、金融服务、高星级酒店等服务业态,打造中央商贸中心。推进现代专业市场建设、楼宇经济发展和精品商业街培育,建设柳城商贸区。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等新兴业态,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加中马商物流园项目和辽宁小平商贸有限公司柳城商贸物流城项目建设。发展养老产业和休闲度假产业,建设养老休闲度假区。围绕企业孵化、信息服务、技术交易、研发设计、展览展示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区。

完善园区体制机制。强化政府服务理念,加强管理创新。加快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集高端服务业人才队伍,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节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生产资料物流转型升级。鼓励生产资料物流企业延长产业链,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整合农村农资流通和配送网点资源,建设覆盖全县的农资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冷链物流建设。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强与商贸物流企业合作。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支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

培育壮大商务服务业鼓励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旅游产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凌河沿岸主要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打凌河旅游经济带。重推进南部旅游集群、县城景观带、清风岭景区、千佛洞景、槐树洞景区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推动旅游线路精品化和旅游市场规范化。

发展居家、养老、休闲服务业。优化家庭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重点敬老院升级改造、老年活动中心、县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青龙山公园、数字影院建设,引餐饮、娱乐、休闲业集聚,引导传统商业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化房地产业发展构。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旅游等多元化地产,推进县城和新市镇住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第七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推进县城建设和管理。

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县城综合管网、综合管廊项目和龙湾广场项目建设。完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推进公园、大凌河景观带、水上乐园等公共空间建设。完善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防洪、防震、气象、消防等公共设施。建设雨水收集、雨污分离处理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提升县城功能。逐步推进大凌河现代服务业生长带,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商贸商务、高新技术、医疗健康养老、旅游休闲五大产业板块建设,通过温泉、水上乐园、文化展示等特色休闲项目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聚集人口,实现县城与产业板块的产城融合、互动发展。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争取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聘请中规院专家进行规划设计,预计把新县城建成符合新型城市雨水管理理念的“海绵城市”。即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医疗事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信息共享,重点进行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社区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便民化、快捷化、高效化。

完善县城管理功能,健全市政、供暖、排水、燃气等公共设施管理职能。

第二节  推动新市镇和小城镇建设

推进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二十家子镇和开发区主次干道、桥梁、供水、供电、通信、集中供暖、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新市镇产城融合。落实《二十家子镇总体规划暨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提升二十家子镇集聚功能,促进商贸、物流、居住、休闲等功能区有机结合,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务,形成开发区与新市镇产城互动的发展态势。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小城镇道路、桥梁、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按照园区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七道岭镇和清风岭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形成以二十家子镇为核心、以七道岭、木头城子、六家子等小城镇为重点的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建设宜居小城镇。全面改造小城镇面貌,强化集聚产业和人口功能,带动小城镇服务业发展。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进行小城镇治理,防治农业、工业污染,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绿化、美化镇区环境。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立足现有基础,以瓦房子、波罗赤、贾家店等镇为重点,推进商贸与旅游、文化与旅游、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镇建设。

第三节  建设美丽富足乡村

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制定宜居乡村建设规划,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乡村环境治理,建立垃圾收集、污水处理体系,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村貌优美、乡风文明的宜居乡村。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自然村通油路工程。推进能源、供水、供暖、邮电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动植物防疫、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森林消防指挥中心、林火监测点、森林消防储备库、停机坪、蓄水池、防火通道等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实施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气化“六化”工程,打造设施完善新农村。

重点推进水利饮水工程。加强农田水利、水土保持、防洪、排灌等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加快重点灌区改造,继续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降低病险水闸比例。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高标准建设水源井、蓄水池、井房及配套设施,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体系。

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专项建设,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实现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村村通,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空气质量达标率控制在80%以上。

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重点推进“千万亩经济林”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农村社区“十个一”要求,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新型社区。发挥社区在农村居民中的作用,推动农民逐步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多渠道筹资进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定期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破除封建迷信,形成良好的乡土民风。

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对全县传统村落进行普查和建档,对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对已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安排专项资金,修缮毁损建筑物,整治村容村貌,恢复生态环境。

 

第八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实施精准分类扶贫。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精准,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严格进行扶贫资金全程管理,提高扶贫实效。

强化产业扶贫。挖掘贫困村特有资源,结合“一村一品”的培育进行项目开发,增强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扶持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贫困村道路、电力、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生态修复、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免费对贫困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相关企业建立用工联系制度,开拓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精心组织贫困劳动力对接省内外市场,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增收途径。

第二节  积极发展各类教育文体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布局,对邻近中小学实施合并重组。按照标准化要求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舍、图书室、实验室、操场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编制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面向社会招聘中小学教师,逐步提升师资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师交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握市场需求方向,强化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扶持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为产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培育人才。加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建设项目。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以“大地放歌”文化品牌为基点,促进各类艺术形式推陈出新。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城乡居民健身需求。加强业余体校和各俱乐部管理,培育竞技体育专门人才。

第三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计生事业

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围绕“深化一项改革,完善三大体系,实施三项工程,一个全面加强和一个提升”,努力实现医疗卫生发展的三个转变。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实施智慧医疗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和科技兴卫工程,全面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加快将卫生工作中心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更加注重预防和康复;加快将医疗服务重心由县级以上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将医院管理模式由传统事业型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转变,更加注重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第四节  努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全覆盖。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年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标准,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援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各类专项救助制度,为孤寡老残人群及生活困难的失独家庭提供救助。提高救助政策的灵活性,为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城乡困难居民提供救助。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以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体系,基本养老覆盖率达85%。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儿童福利机构及设施建设。健全残疾人安置就业制度,完善福利企业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

第五节  加强社会治理

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党政领导、公安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格局,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建设“平安朝阳”。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新型社区、村庄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架构和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管理网络化,服务社会化。加大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及社区矫正等基层基础工作力度,拓宽法律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全面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和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建立全县火灾风险隐患分析评估机制,建设涉及消防的社会信用体系,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完成各级消防专项规划并同步实施,完善城市基础消防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及乡镇消防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面达标。

强化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危化企业、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的治理,遏止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升食品安全整体监管能力,开展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创建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工作,保障基层监管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装备建设,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食品安全事故。

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应急指挥体系。要提高应急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专业、半专业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全县范围的监控体系,开展应急演练,推进应急救援装备和机制建设,建立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实现多部门互联互通,强化应急预案联动机制。

第九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划定生态红线,加快生态县规划实施、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推进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与环境管理等重点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青山、碧水、蓝天三大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进行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草原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我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园区”、“景观湿地”等绿化空间,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小凌河安全生产示范区的生态等级,确保示范区内农产品绿色、安全。以大凌河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大河流、饮用水水源地、湿地保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建立生态功能区,退田还河,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强化空气质量监管,加强工业企业脱硫脱硝、建筑施工企业扬尘治理,推进自动化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配合环保监测监察执法省以下垂直管理工作的实施,完善乡镇专职环保所的工作职能,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在较大村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中转站等环保基础设施,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污水处理率达90%,逐步实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推动生态示范村镇建设,倡导农村居民保护、美化家园。

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重点监测和治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重污染企业。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大、小凌河流域进行深度整治。以小凌河源头区、核心区,大凌河县城段、老虎山河等生态治理工程为重点,实施护岸、绿化、疏浚等综合治理。加强沿河村镇垃圾处理、临河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集中清理农牧业废弃物。进行矿山环境污染专项治理,恢复矿山毁损植被。持续推进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第二节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

促进资源再利用。做好矿山企业排放的废渣及尾矿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提高秸秆利用率,推进农膜的有效回收、处置和循环利用,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和资源利用,“三废”综合治理率达90%。

推动节能降耗。鼓励企业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高效节能产品,降低高能耗产业比重,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新型节能墙体材料。推广高效节能照明系统,在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企业建余热、余压、可发电项,在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实施节油措施。

第三节  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实施清洁能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扭转一次能源中对煤炭的高度依赖,通过能源替代减少污染排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广沼气利用,加速沼气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提倡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无效、低效消耗。引导居民形成节约意识,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十章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体制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意图相一致。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

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建立与规划任务相匹配的政府投资规模形成机制,重点投向民生、社会事业、农村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等领域。

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制定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在规划实施中期,要开展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二节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朝阳县“十三五”规划体系由全县总体规划、县级重点专项规划和县城规划构成。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规划实施的衔接、目标的管理和分类指导,使“十三五”规划切实成为指导全县各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各级各类规划要切实贯彻全县战略意图。确保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主要措施在各级各类规划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加强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